湖南雅卓環境管理有限公司
Hunan yazhu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. Ltd.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0731-82228612   15802685312
設為首頁 | 收藏本站

光澤縣華橋鄉:保潔交市場,潔美進鄉村

2017-10-07 19:10瀏覽數:845 

近年來,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比計生、綜治工作更讓鄉村干部深感“壓力山大”,但去年以來光澤縣華橋鄉卻連拿“頭彩”:去年全縣鄉(鎮)年度評比總分第一,今年頭3個月又是月月連拿第一名。


變保潔為產品,變給錢為購買,變包攬為監管。9月18日,鄉黨委書記熊星林說,保潔交市場了,潔美也就進鄉村了。


保潔變產品:人員少了,衛生卻好了


說起保潔理念創新,華橋鄉鄧家邊村黨支部書記鄧訓能體會多多。他說,鄧家邊村就在316國道中段的邊上,為了抓好全村的保潔,全村12個自然村分上、中、下3片,每片聘了兩名保潔員,每人每月300元工資,還以2200元月工資聘了1名清運員。由于工資很少,選人以困難家庭為對象,人家“拿多少錢干多少活”,甚至“只當和尚不撞鐘”,且對監管抱“水上皮球”態度,不壓則浮,一壓就跑。每月花了4000元,聘了7個人,全村環境衛生仍是老拿倒數第幾名。去年下半年起,村里總結了以前的經驗教訓,把“保潔”變為“產品”拿來公開拍賣,全村3人報名競爭,最后由原來在縣城做過保潔的游思福中標。游思福人勤勞、才50歲,又有每月5000元的工資,把家里15畝耕地轉讓了13畝給別人,自己只種兩畝做口糧田,專心致志地做保潔,結果全村環境衛生一直保持在前幾名。去年底,市里人下來暗訪,鄧家邊一張照片也沒拍到。


保潔是一種職業,視其為“福利”,職業就難以實現到位,而變“產品”了,盡職盡業才變為可能。熊星林介紹說,去年以來,華橋鄉12個建制村的保潔工作都根據村情實際,收回“福利”推出“產品”,從而實現了“人少而精,事多而細”目標。


給錢變購買:全村干凈,省錢5萬元


吳屯村是316國道進入華橋鄉的第一村。為擦亮“臉面”,村里可謂想盡了辦法。全村12個村民小組就聘了12個保潔員,每月都給每人發1000元工資。村黨支部書記嚴富春說,盡管如此,全村衛生還是時好時壞,為了不拖全鄉后退,村里雖然每月花了1.2萬元的保潔工資,村干部還要輪流下組上戶檢查、沿路撿垃圾,聽說上頭來檢查時,就把干部和黨員一起拉出來開展志愿活動,真是“精神可佳、效果不佳”。去年初,吳屯村變“發錢給保潔做工資”為“出錢購買保潔服務”即把全村12個村民小組的保潔服務由12個人精減至兩個人,村里分別以4.1萬元和4萬元購買全年的保潔服務,結果全年省了5.1萬元的保潔工資,衛生卻做得清清楚楚。


“給錢”與“購買”有如“分田”與“買田”之別,“分田”是“應得的份子”,“買田”有投入產出的計算。華橋鄉鄉長王婷介紹說,為了調動所有保潔員隊伍的積極性,華橋全鄉保潔工作都實現了不同的購買服務形式,如華橋村屬鄉集鎮所在地,就以近20萬元委托縣閩源保潔公司實行衛生保潔等。


包攬變監管:管事少了,事做精細了


鐵關村距光澤縣城37公里,距江西省的資溪縣才7.5公里,是316國道邊華橋鄉的最后一個村,也是2015年度全省“千村整治”的重點村。然而,筆者來到這個村時,村主任李盛平并沒有像以前那樣,忙著下組催保潔員、忙著隨地撿垃圾、突擊應對檢查的忙亂,卻顯出一副“穩操勝券”的樣子。李盛平介紹說,要在以前呀,鄉村干部有一項保潔工作就夠忙的了,每天自查、每周互查、每月鄉查,還有應付縣里檢查、開展黨員干部清死角、撿垃圾等活動,但做保潔的人不盡力,垃圾是天天掃天天有的東西,干部怎么包攬得了?,F在好了,保潔員專業了,隊伍精干了,好壞獎懲都寫在協議書上,鄉村干部不再當運動員又當裁判了,只做監管和服務,全鄉的衛生保潔反而比原來好。


“包攬”與“監管”,有如“陀螺”與“輪軸”,“陀螺”自轉不停帶不動四周,“輪軸”自己不轉卻能帶動車輪大轉。鄉分管領導、宣傳委員陳松說,華橋鄉12個建制村就有一半在316國道旁,全長25公里,一點一片的垃圾都暴露無遺,能拿全縣第一,除了領導重視、舍得投入外,創新衛生保潔理念,算是牽住了革除“千年陋習”、解除“垃圾煩惱”的牛鼻子。(邱盛林 黃天德 劉浩)